对于敏菊喜欢杜志远的事家里并无异议,好像觉得这事本该这样。
于是敏菊的婚期就提上的日程,家里兵荒马乱的给她准备成亲的东西,杜志远家里也给寄来了一些布和面粉。
把西厢房收拾出来,家里选个日子把事办了,把行李搬到一起就算是一家人了。
翟恒把杜志远的户口掉到了七队,从此杜志远就是七队的人了。
家里孩子就剩敏瑜一个人没有成家了,四丫便把看孩子剩余的精力转移到给敏瑜相看媳妇上,敏瑜有求诊的就出去,没有就照样下地干活,对家里的事不闻不问。
虽然敏瑜家的成份不好,可是相中的姑娘还真是不少。陆陆续续的有姑娘过来相看,敏瑜都是淡淡的笑着拒绝,不是这姑娘的鼻子不好看,就是那姑娘的嘴太大,还有张姑娘的头发太少了,李姑娘的脚太大了,总之都有毛病,孟嫂子前前后后给他带来六个,他推了六个。
孟嫂子没法,带着这个来心里还嘀咕,我看这个你说啥。
敏瑜见到孟嫂子带来的姑娘心里一颤,真是个漂亮的姑娘,传说中的柳叶弯眉杏核眼,樱桃小嘴一点点,那身条走起路来就像风摆柳,柔美多姿,两条大辫子柔顺的在鼓鼓的胸脯上垂落下去,高高的个子,普普通通的蓝色褂子穿在她身上咋就那么的耐看。
敏瑜实在没法说人家不好看,四丫看着一百个愿意的样子,那个娘也是个嘴甜的,一口一个大娘的叫着,看着敏瑜直抿嘴,想来也是一百个愿意。
孟嫂子一看就知道有门:“爱秋啊,你让敏瑜带你出去转转,看看咱们这山这水,都好看着呐。”
爱秋姑娘眼巴巴的看向敏瑜,敏瑜觉得只要是个男人都无法拒绝这样的眼神,笑着对爱秋说:“叫爱秋是吧,我带你看看我们莲花山。”
姑娘大方的答应一声:“哎。”慢慢的跟着敏瑜出了门。
敏瑜看着身后半步远的姑娘,心想要是跟她过一辈子倒也值了。
姑娘一直没开口,敏瑜找话跟她说:“我们这虽然是远点可是人都很好,地里打的粮食也都够吃。”
姑娘说:“我们小队有的家够吃,有的不够,我们家孩子多,都长大了,就够吃。”
敏瑜说:“在山里勤快点还是够吃的,这两年也不跟那几年似的管的严,家里养点猪鸡啥的都没人管了。”
姑娘说:“嗯,我娘养了两口猪呐,见天的割草烀猪食,粮食少净喂菜了。”
敏瑜听着姑娘唠叨家里的事觉得这姑娘还行,知道过日子。心里又多了几分好感。
四丫很满意这个姑娘:“长得好看,还会过日子,家里外头的都是一把好手,娘家哥哥多,到时候能帮上你一把。”
敏瑜也很中意,当下就答应了,四丫高兴的找孟嫂子商量啥时候定亲。
敏瑜去下边给人看病的时候听说这姑娘挺过日子,还孝顺,家里多少个提亲的都没答应,就为着在老的跟前多呆两年。
那人打趣敏瑜:“你这身板,我看够呛,他们家的爷们儿都跟牛犊子似的,你要是给人家气受,呵呵,可有你好看地,他姐夫可是没少吃这几个小舅子的拳头。”
敏瑜稍微的打听一下那人就告诉了敏瑜,他们家八个孩子,姑娘是老幺,上头六个哥哥,老大也是姑娘,嫁了个懒汉,天天的挨小舅子的训斥。
敏瑜听了不禁暗暗皱眉,这要是有点事就回娘家告状,这日子可没法过。
听那人又说:“他们朱家讲理,你别瞎想,老头子最公正,说话办事一口吐沫一个钉,是个好人呐,小伙子娶他家姑娘你就享福去吧,又能干长得还俊。”
敏瑜回家乐滋滋的学给四丫听,四丫笑的都合不上嘴了。
接下来就是房子问题,住在哪。敏菊就要搬出去,敏瑜不让,说好先住老大的房子,慢慢再盖。
定亲那天敏瑜着实吃了一惊他觉得自己还是托大了,这姑娘的娘家人太强悍了。
一个六十来岁的高大的老人带着六个一样高的汉子是什么感觉,敏瑜想起了他二大爷,当年他也是这么带着儿子上山下地的干活,让一村的人羡慕。
你见过自个爹亲自给闺女定亲的吗?人家爹就来了,这就是个下马威,日后你若是对我家姑娘不好,哼,咱等着瞧。
比着人家定亲都是女眷的不一样,朱家来的除了爱秋姑娘都是男人,连她嫂子都没来,甚至他们家的小汉子都来了。敏瑜顿时觉得这媳妇娶得不易。
老头坐炕上笑呵呵的跟老四和老五说话,四丫和几个妯娌旁听。
老头说:“我家姑娘虽是老幺,可没惯着,咱庄户人家的的闺女干活也是把好手。”
老五心想:这老头可真不客气,笑着说:“听媒人说了,这爱秋是能过庄家日子的,我门家敏瑜那是烧了高香了,我三嫂有福。”
老四说:“我们家敏瑜要不是赶上文革那也得留在城里,就现在也是不好说地。”
老头说:“嗯,我看这小伙子倒是踏实,要不我也不答应,给我家姑娘提亲的也不少了。”
老四笑着开怀:“那是,敏瑜这孩子从小懂事,没让大人操过心,不跟别的孩子打架,等爱秋过了门一准过好日子。”
敏瑜听着两家大人夸自个孩子都不带脸红的,他听不下去了,悄悄的出去了。媒人找着他换手记他才进的屋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